白眉长臂猿
近年来,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这一理念的指导下,湄公河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坚持保护性开发,对公司旗下各景区,根据区域节点设置相应的特色景观小品,全力打造类型多样、特色鲜明的绿美标杆典型,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深度融合。
桫椤
大熊猫“毛竹”
保护野生动物
不久前,大熊猫“珍多”和“毛竹”在云南野生动物园度过欢乐的10岁生日。生日会上,保育员精心准备了一款100%竹子制成的小木马送给它们。生日会还融入丰富的科普元素,特别邀请现场观众参与大熊猫科普知识学习活动。通过生动的讲解和近距离的观察,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大熊猫生活习性的了解,激发保护野生动物、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。
多年来,云南野生动物园在悉心保护动物的同时,一直进行动物救助,自2007年起托管云南省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至今,每年平均救助近百只野生动物。同时,主动承担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,携手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、云南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会等,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,通过普及云南生物多样性、濒危物种保护、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等知识,动员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,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。
这个盛夏,“猿牌帽衫”火了。在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里,“老丁头”长臂猿蹲在工作人员肩头跟随下班,紧紧抱住工作人员的头,像是戴在头上的帽子,十分可爱。这一举动吸引了6万人同时在线观看,网友们纷纷点赞,还有网友戏称“你的假发好特别”。
火遍全网的“丁丁”长臂猿,今年已经19岁了,是长臂猿里的长辈,换算成人类年龄为90多岁。据统计,目前国内野生白眉长臂猿数量已不足150只,极其珍贵。长臂猿向往自由,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中,常年栖息于树冠层,通过手臂交叉摆动在林间移动。
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占地216.23平方公里,森林覆盖率高达97.45%,森林植被良好,为长臂猿提供了自由、广阔的生活空间。此外,这里还生活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熊狸,目前在全国种群数量不超过200只,处于高度濒危状态。得益于优质的生态环境,公园已成为长臂猿、熊狸等野生动物自由生活的栖息地。目前,公园内共生长着2100多种高等植物,栖息着810多种动物,在展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,进一步助推生态环境向好向绿。
今年4月,湖州长颈鹿庄园迎来新成员“葫芦”,它也是第一只在浙江湖州出生的长颈鹿。“葫芦”的到来让庄园更热闹了,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探访。
小长颈鹿出生之时,饲养员提前消毒整个产房,在地上铺满了厚厚的稻壳、干稻草,确保其在探索站立的过程中不受伤。小长颈鹿出生后,庄园征集广大网友的智慧为其取名,“葫芦”高票获赞,小长颈鹿因此得名“葫芦”。
长颈鹿是反刍动物,食物以各种树叶为主,原生长于非洲热带地区,所以冬天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上,若温度过低,长颈鹿会出现感冒、腹痛等症状,影响健康状况。在日常饲养中,饲养员悉心照料、严控温度,庄园还设立了专业的兽医团队,负责长颈鹿的疾病诊断和治疗,定期对长颈鹿进行健康检查,包括体重、体温、心率等指标的监测,以及疫苗接种和驱虫等预防措施,确保它们得到及时的医疗照顾。在长颈鹿繁殖上,注重遗传多样性的保护,避免近亲繁殖,以保持种群的健康和稳定。
茶马古道景区
长颈鹿
修复生态环境
在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的小径两旁,曾“与恐龙共舞”的古老蕨类植物——桫椤郁郁葱葱,阳光从其“自然大伞”般的叶片缝隙间洒下,斑驳光影,行走其间,仿佛让人回到了几亿年前。
桫椤是目前发现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,有“蕨类植物之王”的美誉,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濒危植物。桫椤共有9属约650种,中国有3属20种,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共有4种,分别为中华桫椤、大叶黑桫椤、结脉黑桫椤、白桫椤。此外,公园里还有藤枣、金毛狗、黑黄檀、合果木等国家一级、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和特有种17种。凭借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、人与野生动植物和谐共生的独特魅力,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被世界和平旅游研究所授予中国首个“世界和平公园”称号。
在云南,北回归线穿过墨江哈尼族自治县,创造了奇妙的“双生”之谜和太阳之旅。在这里,诸多国家珍稀保护热带植物和温带植物共生共长,双生树、双生花、双生果随处可见。
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,对周边的裸露山体、荒山荒坡进行绿化美化,优化色彩搭配,根据园区生态环境的特性,设置相应的特色景观小品,种植了数十种热带、北温带植物,包括曼陀罗、假槟榔树、苏铁,以及黄连翘、黄婵、玉兰等,展示了两带植物共生的神奇现象,促进了园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旅游资源价值提升。
茶马古道高大挺拔的树木与层层叠叠的茶园交相辉映,作为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色彩于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,茶马古道演绎着跨越古今的自然生态对话。
除了万亩茶山的绿色盛宴,夏日,茶马古道景区游客中心旁盛开的万余株向日葵,形成了大片“阳光海”。向日葵根系发达,抗旱耐贫瘠,且生长周期短,其根部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可以较为理想地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,具有较显著的环境污染治理潜力。除了种植向日葵,景区还会不定期检查景区植物生长状况,处理常见的植物病虫害,积极践行生态环境保护。(记者 朱海 王永刚 文/图)
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: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:53010202000680号
本报法律顾问: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
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871-64108623; 举报邮箱:ynjjrbw@163.com
云南经济日报社(云南经济新闻网)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